統計數據是一個國家經濟運行的晴雨表,而年中的數據更是下半年宏觀調控的方向標。
7月16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上半年一系列中國經濟數據,僅過了7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再度提出,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
7月23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繼續把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鞏固經濟企穩回升勢頭。
中央的再次定調引來國內學者的關注。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楊瑞龍向《中國經濟周刊》評述,“在市場對中國宏觀經濟政策走向關注之時,中央強調宏觀經濟政策的穩定性,對經濟的平穩快速增長,意義重大。尤其是下半年即將迎來國慶60周年,做好經濟工作至關重要。”
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經濟運行與發展研究室主任王小廣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由于當前中國經濟不穩定不確定因素還很多,在保持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的同時,可在‘適度’兩字上做好文章,把握好調控分寸。”
經濟數據喜憂參半
人們經常用“漂亮”一詞來形容美女,但是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的一組數據,人們毫不吝嗇地稱其為“漂亮的數字”。在諸多的數據中,“GDP”堪當殊榮。
7月16日,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李曉超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發布,“中國2009年上半年GDP較上年同期增長7.1%;二季度GDP同比增長7.9%,增速比一季度加快1.8個百分點,扭轉了中國經濟連續七個季度增速回落的態勢。”
這組數據公布后,國外各大媒體紛紛發表言論。美國全國廣播公司(CNBC)指出,經濟運行中積極因素不斷增多,中國經濟第二季度企穩向好。由于寬松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刺激計劃,中國實現GDP全年增長8%的目標問題不大。
中國宏觀政策取得的成效也得到國際組織的贊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7月22日發表報告,稱贊中國貨幣政策領域采取的措施迅速而有力。“這些政策減緩了經濟下滑,并將對促進今明兩年的經濟復蘇作出貢獻。”
與此同時,國內經濟學家也高度評價宏觀經濟刺激政策成效顯著。
楊瑞龍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這表明,在國家強勁的經濟刺激計劃下,投資拉動(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超過了30%多)的效果非常明顯,帶來了GDP在5、6月明顯回升。中國經濟確實已經觸底反彈了。”
國家統計局年中發布的有關國計民生的核心經濟數據,在當前經濟調整的關鍵時期,甚為重要。而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一組數據里面,有漂亮的數據,也有讓人擔憂的數據。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下降1.1%,6月份同比下降1.7%;國內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下降5.9%,6月份PPI同比下降7.8%。
一般而言,CPI是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依據。此數據即出,關于通貨膨脹論的爭議似乎可以終止。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研究員袁鋼明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此數據表明,目前根本不存在通貨膨脹問題,通貨緊縮仍在繼續。”
經濟學家定義的通貨緊縮是指,一般物價水平在某一時期內連續性地以相當大的幅度下跌。最直觀的表現是市場上流通的貨幣減少,人們的貨幣所得減少,購買力下降,進而影響物價下跌,造成通貨緊縮。
表面上看,物價下跌對老百姓來說是件好事,但是這種由于老百姓購買力減少導致的物價持續下降,會使生產者利潤減少甚至虧損,繼而減少或停止生產,導致失業率急速上升。
業內專家認為,與通脹相比,通貨緊縮是一個更讓各國經濟政策制定者頭痛的問題,因為它更加難以治理。
袁鋼明從理論角度向《中國經濟周刊》闡述了GDP和CPI的關系:一般而言,GDP增長,CPI也會同期增長,如果兩種指標保持同步,說明經濟結構發展比較合理;如果GDP增長過快,CPI增長幅度小,甚至不增長或負增長,說明國家經濟增長不穩固,仍需進一步協調。
“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穩定,是一種大平衡,變動不能太頻繁,否則對經濟發展不利。根據目前中國經濟的現狀,有必要保持貨幣政策的連續性;但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并非一成不變,根據當前的實際狀況,還應該在‘適度’上把握好分寸,做些微調。”王小廣向《中國經濟周刊》坦言。
新增貸款大量流向了國字號企業
王小廣的諫言并非沒有根據。
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隨著上半年銀行業貸款規模迅速擴張,貸款高速投放積聚的風險隱患也在增加。公開數據顯示,今年1~6月銀行機構集中投放了7.37萬億元新增貸款。
“三季度貸款投放如果還保持這樣的規模,今年全年新增貸款規模就有可能突破10萬億元。如果真的超過10萬億元,其中暗藏的風險必然加大。”王小廣向《中國經濟周刊》不無擔憂地表示。
貸款規模猛增也讓楊瑞龍對經濟在年底是否會發生逆轉有些擔憂。
“前6個月已經發放了7.37萬億元新增貸款,井噴式的貨幣量增長,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以來從未有過的,必然導致流動性過剩。”楊瑞龍向《中國經濟周刊》分析道。
楊瑞龍從構成角度分析了投資增速的數據,他指出,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的投資增速非常迅猛,而國內的民營企業、港臺和外資企業的投資增速卻比較緩慢。他列舉出一系列數據來說明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投資增速大幅度提升,并且所占的比重也大幅度提升:1-5月,城鎮固定資產投資53520億元,同比增長32.9%。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完成投資23055億元,增長40.6%,而非國有部門的投資總額僅為27%。
“也就是說,靠近政府的這些部門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很快,而靠近市場的部門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比較慢。這表明,貨幣供應量沒有完全流向產業部門,流向實體經濟,相當一部分流向了股市和房地產市場。”楊瑞龍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貨幣政策可在“適度”二字做文章
股市方面,早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副部長魏加寧曾在一個公開場合表示,根據今年前5個月5.8萬億元新增貸款規模計算,約有1.16萬億元信貸資金流入到了股市。
房地產方面,上半年全國房地產市場迅速完成了從低迷到火爆的V型反轉。在新一輪房地產“反轉戰役”中,“國字號”房地產企業充當了“排頭兵”。從中央到地方的國有企業,紛紛成為近期各大城市“地王”的創造者。
毫無疑問,上半年近7.4萬億元的新增貸款讓國字號企業“手握重金”,并在短時期內促成了股市和房市的復蘇。
“在實體經濟調整仍未到位、需求仍較低迷的情況下大量增加貨幣投放,盡管不會導致通貨膨脹,但會導致虛擬經濟過度膨脹,產生資產泡沫,”王小廣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而這將會帶來的后果是,資金和人力傾向于甚至依賴于投機,而自主創新、產業升級方面的投資將會明顯不足,這會加劇經濟失衡,經濟增長將也缺乏后勁。”
針對當前的經濟形勢,王小廣諫言,“下半年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還要堅持,關鍵是要把握一個度,貨幣投放不要太猛,需要有一個緩沖的過程。必要時,可以采用向銀行發行具有強制性和針對性的定向央行票據等措施來調節貨幣供給量。”
【中華軸承網】部分信息來自互聯網,力求安全及時、準確無誤,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對其觀點贊同或 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本網轉載信息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電話:0571-56866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