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科認為,伴隨著今年持續的高溫天氣,全國大部分地區集體出現用電難的問題。北京地區連續出現高溫天氣后,北京電網于7月30日達到今夏最大負荷1679.7萬千瓦,突破2010年7月29日出現的歷史最高紀錄1666萬千瓦。目前有望借助智能電網,將“三北”地區的電力輸向有需求的地區,可以減少化石能源的燃燒和排放,又能逐步消除“棄風”現象。
國家能源局的通知指出,將在吉林、河北、山西、內蒙古、黑龍江、新疆、遼寧省(區)重點開展試點和示范工作。將結合風能資源特點和風電發展需求,制定促進風電清潔供暖應用的實施方案和政策措施。同時,也鼓勵國內的新建建筑優先使用風電清潔供暖技術,支持利用風電清潔供暖技術替代已有的燃煤鍋爐供熱,力爭用2-3年的時間使風電棄風限電問題有明顯好轉。
清科表示,風電是我國技術較為成熟、可大規模發展的清潔能源。2006年后,我國風電市場迅速擴大,并帶動了國內風電制造業的成長與成熟。2012年我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風電市場國,技術水平和制造業規模名列前茅。隨著我國風電規模化發展,“三北”和沿海已規劃的千萬千瓦風電大基地開發已初具規模。風電在多個省區已成為僅次于火電的第二大電源。
2008-2012年,國內風電市場連續五年持續保持在年新增1200萬千瓦以上的水平。風電設備產能同期速擴張,產能過剩壓力較大,制造業競爭推動風電投資進一步下降。伴隨著風電發展規模以及風電在北部地區的集中建設,2012年部分“三北”地區的風電項目建設成本已經降低到8000元/千瓦以內,東中部較為分散的風電項目建設成本也普遍降在1萬元/千瓦以內。風電消納能力不足,利潤受制,棄風現象嚴重。
2011年,國內風電“棄風”比例超過12%,相當于損失330萬噸標煤。風電企業因為限電棄風損失達50億以上,約占風電行業盈利水平的50%。受2011年及之前,我國風電重點開發大型風電基地建設,而當地電力負荷相對較小,外送通道有限的影響,2012年,風電棄風更是達到218億千瓦時。按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公布的2012年供電標準煤耗326克/千瓦時測算,這些損失的電量折合標準煤超過650萬噸,直接經濟損失在100億元以上。
清科表示,加強跨區輸送能力建設可以擴大風電的跨區消納范圍。例如我國內蒙古地區風能資源儲量豐富,但因當地用電負荷較小,消納能力有限,近兩年棄風嚴重,比例超過25%,迫切需要電力外送。蒙西地區毗鄰華北、華中、華東電網負荷中心,都在高壓輸電技術合理半徑之內,完全可以通過外送通道建設,提高電力跨省區消納比例,減少棄風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