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坐標
誰來“組裝大象”?
誰來提出問題,誰來解決問題?
英國:從工業革命到虛擬經濟
美國:從大規模制造到產業空心化
德國:從大學到學會
法國:從“雞首”到“牛后”?
誰將主導“第三次工業革命”?
法國:從“雞首”到“牛后”?
必須嚴格地區分法國在科學和技術兩個領域的創新能力。法國的科學研究能力一貫很強,但是技術方面卻不見得。這與法國多少顯得有點“四分五裂”的國家創新體系有關。
法國的大學傳統悠久,大師輩出。巴黎大學等著名高校在傳統上一直是注重“純學術”,比較忽視應用技術的研究。法國政府并不輕視工業創新,拿破侖時期法國建立了巴黎綜合理工學院,是世界上最早的應用學科學院,但依然對學生入學時的理論科目(如數學)水平有很高要求。于是帶來的結果是,法國在大型建筑工程等需要很高理論水平的領域,處在世界領先水平;而在汽車等制造業領域,法國的產學研關系始終是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盡管法國的企業家在各種主要制造業領域都很活躍,但由于與政府的關系形式和大學的關系形式始終沒有理順,因此這些企業家的努力得到的結果就是,法國在各主要工業領域都有在世界上“數得上”的企業,但都不領先,技術上也沒有引人注目的獨創。在政府沒有承擔提出重大項目并給予相應支持的責任、大學也沒有為企業提出重大問題的情況下,僅靠企業家的努力做到緊緊跟隨世界前沿,已經是很不錯的成績了。因此,法國產業界常被評價為“第二梯隊”的首位,也就是“雞首”。
法國的工業領域還有另外一大塊是政府主導的國有企業體系,這些企業致力于重大的項目如航空航天、原子能、高速鐵路等。這些項目對法國有重大的意義,但沒有為世界貢獻很特別的創新。在歐債危機中,法國遭遇了嚴重的“去工業化”:大量工廠關門。奧朗德政府的應對方案是“增長協議”,即在“歐洲2020戰略”的大框架下發展新能源、寬帶網的新型戰略性產業,目標是成為“牛后”。其成效如何還有待觀察。
不難發現,法國的國家創新體系格局,與中國有著很高的相似性。只是中國處在上升階段而法國處在下降階段。
誰將主導“第三次工業革命”?
簡略瀏覽了幾個主要發達國家的創新體系特點,我們可以對比得出中國的相對位置。
英國已不再是世界工業創新版圖上重要一員,英國自己也不會改變其金融大國的定位。在英國僅有的幾個優勢工業領域,如飛機發動機、制藥,中國的確還與英國有較大差距,但英國的優勢也只體現在一兩家企業。
美國的工業在“溫特制”下,把大量的制造環節外包給了中國,其自身的產業結構出現“空心化”。但美國仍然掌握最多的標準,并且研發能力依然強大。如果把工業體系比喻成一個“金字塔”,那么金字塔的基礎部分大部分在中國,而塔尖部分大部分在美國。基礎部分在中國意味著中國實際上掌握了這些技術的要領,并做出了大量的工藝創新。但塔尖在美國意味著美國“提綱挈領”地控制著整個產業網。中國要想實現產業升級、掌握更多標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德國有其自己的優勢,但需要以產品的形式體現。相比之下德國的產品處在高端而中國處在中低端。這一方面說明中國比起德國還有差距,但另一方面說明中國與德國的直接競爭關系并不強,互補關系更強一些。
法國的國家創新體系與中國具有相似性。法國長于大型工程項目,中國也擅長。而中國具有的人口基數和低成本又決定了中國還能參與很多法國無力參與的領域。
綜合看來,中國雖然在熊彼特意義上的創新方面能力依然不強,但可能成為對手的國家也都在衰落。未來能跟中國在工業方面進行競爭的主要對手是美國,競爭形式將主要體現為率先制定標準的爭奪。這方面歐盟作為一個整體也在參與競爭,但其內部尚缺乏一個成體系的“歐盟創新體系”。
發達國家深刻認識到了中國工業地位的崛起,因此他們最近在大力宣揚通過“第三次工業革命”,讓制造業從中國流回到西方。
所謂“第三次工業革命”,其實相當于“溫特制加強版+智能制造+綠色能源”,也就是西方希望加強在溫特制方面的優勢地位,鼓勵一些國內的設計產業,再加上一些節省人力的智能制造系統,以圖減少把制造環節外包給中國。然而,制造的核心環節在于工作母機,即機床。西方要想實現“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圖景,就需要先把相應的機床造出來。但若要大規模制造這些世界上還不存在的機床,他們又需要將其外包給中國。而基于這些新型的智能機床的標準,更是還未出現。中國想要超過西方已經掌握了的標準,難度很大;但對于還沒有出現的標準,中國當然有能力參與制訂標準的競爭。“第三次工業革命”將由誰來主導,依然懸而未決。( 來源:《文化縱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