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認為不適合發展風發電的貴州,不到三年時間,風電裝機容量從“零”到上百萬千瓦規模,產值從全國末位攀升至第15位。起步較晚卻快速增長的貴州風電,不但見證了高原低風速風電場的成長之路,也標志著能源大省能源結構調整的綠色方向——
來自省能源局提供的一組最新數據:根據國家能源局、國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2013年第三季度全國風電建設統計結果顯示,截至2013年第三季度末,貴州省風電并網裝機75.66萬千瓦,列全國第15位,同比上升一位;2013年1至3季度上網電量9.22千瓦時,列全國第17位,同比上升2位。
在全國的風能資源版圖上,包括貴州、四川、甘南、陜西、湘西、嶺南在內的地區被劃分為四類資源區,年平均風速僅在2米/秒,而在風力資源比較好的內蒙古和甘肅北部的一類和二類資源區,年平均風速則在4米/秒以上。
從倒數第一迅速攀升至第15名,我省僅用兩年時間就創造了令業界刮目相看的中國風電建設“貴州速度”。
高原風電的“貴州速度”
“貴州歷來以惡劣的氣候條件和崎嶇的地形著稱。一度被認為是一個無‘風’的省份。2011年以前,全省風電裝機容量還是‘零’,在全國各省區風電產值排名中一直墊底。經過兩年多的時間,我們實現了大跨步式地發展。”省能源局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處處長卓軍告訴記者。
省能源局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處成立于2010年,而這一年被業界認為是真正意義上的“貴州風電元年”。
“貴州屬于高原低風速地帶,而之前中國的風電開發技術主要針對平原高風速地帶,直到高原低風速開發技術逐漸‘破冰’,且貴州的能源結構調整勢在必行,貴州風電開發規劃才被正式提上日程。”卓軍說,2011年,貴州省氣象局負責完成的《貴州風能資源詳查和評估報告》和中國水電顧問集團貴陽勘測設計院負責完成的《貴州省風能資源開發規劃》相繼通過驗收,摸清了貴州風電的“家底”,為貴州風電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數據及理論支持。
《貴州風能資源詳查和評估報告》成果顯示,我省70米高度大于200瓦/平方米的技術開發面積為2769平方公里,技術開發量為770萬千瓦;大于250瓦/平方米的技術開發面積為2002平方公里,技術開發量為558萬千瓦;大于300瓦/平方米的技術開發面積為1630平方公里,技術開發量為456萬千瓦;大于400瓦/平方米以上區域的技術開發面積為568平方公里,技術開發量為157萬千瓦。貴州風能資源,西部好于東部,中部好于南部及北部,但高值區分布相對零散,分布復雜。貴州風能資源較為豐富的區域主要分布于畢節市西部、南部及中北部、六盤水市中部及南部,遵義市中北部、貴陽市中部,黔東南州中東部局部、榕江縣與荔波交界地帶等區域,黔南州北部、黔西南州中部局部、銅仁市局部。
“當我們把這些規劃報告呈給國家能源局時,他們非常吃驚,完全沒想到貴州可以搞大規模的風電開發,雖然不能與西北、東北等風資源富集的地方相比,但是接近2000萬千瓦的技術開發量還是讓他們刮目相看。”卓軍至今仍記憶猶新。
2011年4月,貴州第一臺風機在畢節赫章韭菜坪正式并網發電。當年,貴州風電的規劃發展容量急速上升到429.31萬千瓦。
2012年,省政府正式批復《貴州省新能源“十二五”規劃》,進一步確定貴州風能開發計劃,即“十二五”末風電裝機規模確保達到450萬千瓦左右,力爭達到600萬千瓦左右,其中分散式風電裝機規模達到50萬千瓦。全省風能規劃190個項目(點),涉及9個市(州)。總投資989.4億!兑巹潯分,風能規劃項目占全省全部新能源項目的58%,占總投資額的40%。
實際的開發進度更加讓人振奮。截至2013年12月,我省開展前期工作風電場項目共166個;建成并網項目28個,完成投資130億元,裝機容量累計達134.81萬千瓦;預計到2014年,并網裝機容量累計達到260萬千瓦,2015年突破400萬千瓦。到2020年,全省的目標是600萬千瓦,其中分散式接入風電占50萬千瓦。
貴州能源主管部門的這份信心來自于風電企業運行的良好開端。據悉,目前已有24家風電企業入駐貴州進行項目開發,其中不乏華能新能源、國電龍源、中廣核、大唐桂冠博達等實力雄厚的知名新能源企業。
“雖然高原風電場的建設成本比平原風電場高出10至20%,在貴州還要克服運輸、凝凍等技術難題,但貴州政府部門對風電發展非常支持,完全沒有‘棄風’限電的問題,我們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從華能新能源全國的風電戰略部署來看,貴州也將成為其最重要的風電基地之一!比A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貴州分公司總經理楊艷明十分看好貴州風電發展前景。
據測算,按照高原低風速風電場的經濟評估,一個5萬千瓦的風電項目只要全年發電達到2000小時,在0.61元/度的上網電價下,風電場具有一定的盈利空間。根據統計,目前貴州已投產并網的28個項目年利潤均在2000萬左右。
另一方面,國家對貴州風電開發的支持力度也在逐年加大。據了解,風電企業獲得上網電價補貼與風電國家年度核準計劃緊密相關。2011年,貴州獲得的年度計劃是50萬千瓦、2012年100萬千瓦、增補48.45萬千瓦,2013年120.6萬千瓦,剛上報的2014年度核準計劃180萬千瓦,貴州占全國年度核準計劃量的10%以上。
此外,2013年上半年,《貴州省分散式接入風電開發方案》是全國首個獲得國家能源局批復的開發方案,開發總規模為120萬千瓦,將分期分批實施。其中第一期項目開發總規模為50萬千瓦,開發時限為2013至2015年;第二期項目開發總規模為70萬千瓦,開發時限為2016至2020年。
拓荒者的“追風”路
海拔2900.9米的烏蒙山脈主峰——韭菜坪,被稱為“貴州屋脊”,這里也是貴州風電歷史破“零”之地。
“2011年5月17日,韭菜坪風電場一期并網發電,我們在貴州的最高峰拉開貴州風電事業開發的大幕;2013年12月,威寧烏江源風電場五、六期正式并網發電,裝機容量達到30萬千瓦,成為貴州省迄今為止單體規模最大的風電場!睏钇G明介紹,華能新能源已在貴州建成并網投產了8個項目,分別為韭菜坪一、二期和烏江源一至六期,總裝機容量為38.3萬千瓦,已累計發電9.89億度。
目前華能新能源在貴州已投產并網的項目共累計發電8.98億度,按相同發電量的火電廠測算,每年可節約標煤234萬噸,相應可減排二氧化硫6575噸、一氧化碳88萬噸、二氧化碳90萬噸。
“我們在貴州已獲得項目核準20個,總裝機容量達97.75萬千瓦,我們的目標是到2015年底,建成貴州省第一個百萬千瓦級的風電企業。”楊艷明信心十足。
日前,中廣核貴州龍里風力發電項目部發布消息稱,該項目四期建設已進入尾聲,96臺風機實現并網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9萬千瓦,上網電量約3.54億度。與燃煤電廠相比,每年可節約標準煤12萬噸,同時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8.7萬噸,有效改善大氣環境質量。
“龍里風電場只是中廣核進入貴州的第一個項目,目前該項目的五六期建設也準備啟動,預計2014年底將投入并網。此外,我們在貴定和麻江規劃的4個風電場也已于2013年底核準開工,這四個項目共用一座220KV升壓站,總裝機容量17.5萬千瓦。”中廣核風電有限公司貴州分公司總經理高龍表示,未來該公司的風電項目將主要集中在黔南、黔東南、遵義及銅仁,其中黔南是發展重點。“目前我們已累計投入風電建設資金20億元,預計到2016年將達到100萬千瓦的總裝機容量,屆時總投資也將突破百億元。”
“善用自然的能源”是中廣核的企業理念。記者在龍里風電場看到,風機與草原融為一體,景色非常美麗。高龍告訴記者,中廣核任何項目建設開始都是環保監理首先進場,“就說龍里風電項目,這里的地質環境復雜,土層稀薄,滿山都是煤礦、鋁土礦,為減少植被破壞,從進場線路設計到周邊村民的水源保護我們都精心規劃,平均一個5萬千瓦面積的風電場就要投入500至600萬元用于恢復生態!
“正在建設的貴定風電項目,我們準備上2.5兆瓦的風機,與之匹配的葉輪直徑將達到121米,這可能將成為貴州最大的風機。龍里風電場五、六期建成后,該風電場總裝機容量將超過30萬千瓦,這樣的高原風電場規模在全國也不多!睂τ谥袕V核在貴州的行進“節奏”,高龍胸有成竹。
在盤縣四格鄉坡上草原牧場,中國大唐集團公司廣西桂冠電力[0.67% 資金 研報]股份有限公司投資開發四格風電場。項目規劃裝機容量為14.25萬千瓦,分三期建設,全部投產后年平均上網電量3億千瓦時。其中,一期裝機容量4.75萬千瓦,安裝19臺單機容量2.5MW風電機組,2012年8月全部投產發電,是國內首個單機容量最大的直驅式風力發電機組、數字化升壓變電的內陸風力發電場。裝機容量為4.75千瓦的二期項目也已投產并網,一、二期累計發電量1.5億千瓦時。此外,該項目三期4.75萬千瓦的裝機容量已獲得省能源局核準。
“盤縣作為貴州煤炭大縣,火電發展較快規模較大,隨著四格風電場的建設投產,彌補了其清潔能源開發的歷史空白!彼母耧L力發電有限公司總經理戴濤介紹,項目全部投產后,每年可為國家節約標準煤約9.78萬噸、減少煙塵排放量約13434.18噸、二氧化硫排放量約1660.5噸、二氧化氮排放量約942噸、一氧化碳排放量約23.7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約28.53萬噸,有利于改善盤縣能源結構,緩解盤縣電力工業的環境保護壓力。
“由于坡上草原屬省級風景區,風電場建設之初就對生態保護高度重視,兩期共投入1200萬元專門用于植被恢復種植優良草坪等,因此,本風電項目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戴濤說。
除盤縣外,大唐桂冠還在遵義、興義等地進行測風,根據測風數據,規劃總裝機容量超過100萬千瓦的共計10個左右的風電開發項目,其中遵義占到7個。
產業集群雛形已現
隨著一批風力發電項目陸續啟動,在“高原風谷”貴州,逐步建成風機、葉片、塔筒等風電建設配套設備生產基地。
“2013年,銀河長征電氣[-1.80% 資金 研報]生產的2.5MW永磁直驅抗凝凍風機、中航惠騰、中復連眾生產的風機葉片,江蘇保龍生產的風機塔筒已用于我省風電項目。貴州航宇生產的風機軸承異型環件國內市場占有率100%,大部分產品銷往國外。”卓軍介紹說。
在風電建設項目中,風機成本占到60%以上,從外地采購風機設備到貴州,運輸費用更是驚人。為減輕企業負擔,實現產業配套,促進貴州風電更快更好發展,近年來省能源局積極促進各風機設備制造商入黔“扎營”。
在風機主機制造方面,我省先后引進了廣西銀河科技、明陽、華瑞三家有實力的設備制造商,銀河科技與遵義長征電器合作建設的2.5兆瓦抗凝凍永磁直驅風力發電機組已正式下線,這種設備專門針對貴州冬季的凝凍天氣,已用于大唐桂冠盤縣四格風電場。
作為西南最大風電生產基地的遵義長征風電產業園,占地168畝,總投資為4億元,一期工程于2012年7月投產,年生產能力為200臺2.5兆瓦風力發電機組,已完成盤縣四格一期、二期共38臺風力發電機組的裝機,銷售收入達5.32億元。
在技術研發方面,銀河長征組建了強大的研發團隊,包括國內、國外風電行業內的專家近60人,成功自主研發的2.5兆瓦直驅永磁風力發電機組GX93,成為國內第一臺通過中國電科院[-9.99% 資金 研報]與德國GL共同組織的低電壓穿越測試的風機,具有良好的并網性能,可有效提高風電場并網后的電網安全。
葉片生產商則引進了貴州中航惠騰風電設備有限公司和連云港[-0.54% 資金 研報]中復連眾復合材料集團有限公司。其中,中航惠騰已于2013年7月下線首批風電葉片,該產品的交付,填補了我省風電行業葉片設備制造領域空白。
業內人士指出,隨著近年我國空氣質量的下降,尤其是霧霾天氣加劇,重新將市場關注的目光投向風電等清潔能源。從2014年及以后的形勢來看,整個風電行業經過調整期后進入了理性發展階段。加之國發二號文件確定貴州作為“國家重要能源基地,做大做強能源產業,積極開發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淺層地溫能等新能源”,為推動貴州形成完整風電產業鏈創造了良好政策環境。風機設備制作企業要做好產品結構的調整,提高產品質量和穩定性,才能在貴州分得更大的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