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近十年來電力行業最為重要的宏觀方略之一——轉變電網發展方式,正在深刻、全面、持續地影響著中國電網的發展。
2005年,國家電網公司首倡“加快電網發展方式轉變”戰略。
“作為近年來公司在電網領域的建設總綱,轉變電網發展方式意義重大,影響深遠,這些年公司開展的許多工作、重大工程,實際上都是圍繞這一戰略在開展,成效卓著。”國家電網公司新聞發言人張正陵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深入轉變、快速轉變、全面轉變。轉變電網發展方式帶來了一場電網發展的新革命,奠定了我國電網在世界的領導者地位,一張資源配置能力更強、更安全、更綠色、更高效、更智能化的現代化電網在中國大地上雛形已具。
大發展大變革下的戰略抉擇
從2003年開始,我國能源發展進入戰略轉型期,轉變能源發展方式成為國家重大戰略任務。
轉變能源發展方式的內涵被解讀為:能源結構由高碳型轉向低碳型,能源利用由粗放型轉向集約高效型,能源配置方式由就地平衡型轉向大范圍優化配置型,能源供應由國內資源保障型轉向國際國內資源統籌利用型,能源服務由單向供給型轉向智能互動型。
這一轉變的大背景是,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對能源的需求不斷增加;降低碳排放成為國際共識,中國節能減排壓力倍增;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全面優質用電需求日趨增強。
轉變能源發展方式,電力是中心;轉變電力發展方式,電網是戰略基點。
基于如此深刻的歷史背景,2005年,國家電網公司總經理劉振亞敏銳地提出:必須加快轉變電網發展方式!
“轉變電網發展方式,是在國際能源形勢變化、國家轉變經濟與能源發展方式、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節能減排的大背景下做出的戰略抉擇。”中電聯副秘書長歐陽昌裕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大國的大電網而言,做出總體發展方式上的轉變,是需要極大勇氣的。
如何轉變?需要對彼時的電網現狀進行準確判斷。張正陵的分析是,7年前,我國的電網發展思路是以就地平衡為主,區域電網互聯互接能力較差;能源配置路徑單一,以輸煤為主,大型能源基地的能源資源難以快速送抵負荷中心;電網先進性和智能化水平不夠,難以大規模對接即將到來的新能源大潮;配網環節的覆蓋面和可靠性不足,難以滿足人們“用上電”和“用好電”的實際需求。
這一分析,實際上已經詮釋了轉變電網發展方式的內涵,即首先在于打破能源資源就地平衡的傳統思維,強化區域電網的互通互聯脈絡,建設更高電壓等級輸電線路,實現能源資源遠距離、大范圍的全國性優化配置,滿足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用電需求。
其次,在于加快電網建設和升級改造步伐,解決長期以來形成的“重發輕供不管用”的配電端薄弱局面,確保千家萬戶有電用,用好電。
“2008年出現的智能電網概念和當時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的成型,進一步豐富了轉變電網發展方式的內涵,那就是通過智能電網的建設,更大程度地消納可再生能源,建設一張綠色、低碳電網。”國網能源研究院電網發展綜合研究所張義斌所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經過不斷的豐富完善,至此,轉變電網發展方式的定義已經明確:加快區域電網的互通互聯,建設更高電壓等級線路,由能源資源就地平衡向全國性優化配置轉變;通過大電網最大限度延伸和實施大規模電網改造,履行電力普遍服務和優質服務義務;加快建設智能電網,促進節能減排和清潔能源的大規模消納利用。
轉變電網發展方式的最終目標是什么?張正陵用了一句話來概括:“從物理性上說,就是建設堅強智能的現代化電網;從功能性上說,就是更好地服務國計民生,支撐經濟社會發展,推動人民生活水平提升。”
“一特四大”成轉變戰略基點
顯然,實施轉變電網發展方式戰略,對于國家電網公司而言,已不再是外科手術式的修補,而是一次中國能源發展思路的再調整、電網格局的重構、電網科技巔峰的翻越、全新電網理念的落地。
宏大戰略,如何落地?國家電網公司準確抓住了推動電網發展方式轉變的戰略基點—— “一特四大”。
作為推動能源資源大范圍優化配置的核心戰略,在以風電、太陽能為代表的新能源大規模崛起之前,這一戰略在2006年被確定為“一特三大”——即發展特高壓,建設大煤電、大水電、大核電基地。
2009年,隨著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的初具雛形,大型可再生能源發電基地被列入大型電源基地之中。
至此,作為轉變電網發展方式最為重要思想之一的“一特四大”戰略成型。
對于這一戰略,劉振亞進行了深刻闡述,那就是建設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干網架、各級電網協調發展的堅強智能電網,加快空中能源通道建設,實施輸煤輸電并舉,促進大煤電、大水電、大核電、大型可再生能源發電基地的集約高效開發,實行大規模、遠距離輸電和全國范圍優化配置能源資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可持續的電力保障。
這是電網發展思想的一次升華。
圍繞這一戰略的各項行動自2005年開始即在國網區域內全面展開。
開工建設我國首條特高壓線路:2006年底,我國首個特高壓項目——晉東南-南陽-荊門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開工建設。2009年1月6日22時,該工程順利通過168小時的試運行,正式投運。
此后,國家電網公司特高壓的發展步伐不斷加快。進入“十二五”,向家壩-上海±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示范工程投入運行,皖電東送淮南-上海特高壓交流輸電示范工程、錦屏-蘇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等多項工程相繼開工。
“‘一特四大’戰略的實施,為能源資源的大范圍優化配置搭建了一個大平臺,逐步改變過于依賴輸煤的能源輸送格局。現在,這一作用已經顯現。”張正陵對記者表示。
轉變電網發展方式的另外兩條戰線,工作也在全面展開。
以履行社會責任和電力普遍服務義務為特征的“戶戶通電”工程,以提升用電質量為目的的“新農村電氣化建設”、“農網改造”工程、“城市低電壓改造”工程,在配電端以空前規模加快推進。
當2009年智能電網問世以來,國家電網公司敏銳把握了這一電網發展的新方向。
“建設智能電網,就是以現代信息技術實現傳統電網的升級改造,建設具有信息化、自動化、互動化等特征的現代電網。目的則是保障電網安全,最大限度消納新能源,提高客戶的用電體驗感。”張義斌對記者表示。
當輸電側的特高壓建設、配電側的“戶戶通電”和電網改造工程、新領域的智能電網建設三條主線脈絡清晰地在中國大地上一一展開時,人們驚呼:這要打造的,將是一個全新的、更加先進而強大的國家電網。
重塑現代國家電網
“國家電網公司認真貫徹中央決策部署,狠抓風電發展的基礎性工作和關鍵環節,有效解決了風電發展中的各種困難和問題,在不太長的時間內使我國并網風電躍居世界第一,成績來之不易……”8月13日,溫家寶總理對國家電網公司促進風電等新能源發展工作作出重要批示。
截至今年6月,國家電網調度范圍內風電達到5026萬千瓦,成為全球風電規模最大、發展最快的電網。
“縱觀世界,沒有哪一個國家、沒有哪一個電網,接納清潔能源的能力,五年實現持續翻番式的增長。國家電網公司做到了。”張義斌說。
“大風電”融入“大電網”,的確讓人振奮。但事實上,這僅僅是國家電網近十年轉變電網發展方式結下的諸多果實之一。
張正陵給出更全面的定義是:“特高壓工程取得歷史性突破,交直流工程相繼投運,更多工程開工建設,以特高壓為骨干網架的全國性的資源優化平臺雛形已具,并開始發揮作用;國家電網供區實現戶戶通電,電網升級改造讓廣大人民開始享受用電;智能電網全面開工建設,從標準到實踐全面領先世界。”稍加提煉,即可得出,中國電網的現代化革命已走完關鍵一步,諸多難題已經攻克,現在正邁向穩步發展的新階段。
這樣的判斷,是有充分而厚重的現實依據的。
特高壓交直流工程的成功建設投運,我國掌握了全部核心技術,并形成了一系列特高壓技術標準,建立完善了全套的特高壓工程設計、施工和運行維護技術規范體系,在整個領域取得了全方位突破,真正實現了世界公認的“中國引領”。
在配電端:2006年以來,國家電網實施的“戶戶通電”工程,基本解決除西藏以外的用戶通電問題,累計讓全國98.1萬無電農戶、364萬人用上了電。
“通過農網改造工程、農網升級改造工程和低電壓治理等工程,配網供電可靠性不斷提升,促進‘三農’發展,為居民生活水平改善提供了優質的電力服務。”歐陽昌裕對記者表示。
在智能電網領域:2009年~2011年的3年間,國家電網公司圍繞電力工業的“發電、輸電、變電、調度、配電、用電”六大環節開展了300余項智能電網試點項目建設。
系統地提出了8個專業分支、26個技術領域、92個標準系列,推薦了22項核心標準,奠定了中國在智能電網領域引領者的地位。
轉變電網發展方式,是一個與時俱進的命題。從“一特三大”到“一特四大”、從堅強國家電網到堅強智能電網,作為新時期的大國電網發展方略,它將永葆青春;而它帶給中國的,將是一個全新的、更加安全、更加先進、更加強大的國家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