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網訊,10月14日晚間的一則微博,一夜之間被轉發數百次,引無數汽車發燒友咂舌:“這真是一個土豪橫行的年代#中國大陸第一輛TeslaModleS被金華一位89年的小伙子收入囊中,車主親切地稱它為‘特特’,真正的土豪來了!”電動汽車,全部費用將不低于250萬元人民幣,而這一事件對電動汽車企業的震動應該不僅僅是市場層面。
正當電動汽車企業抱怨消費者對產品缺乏興趣的時候,這則網絡消息給了持這種觀點者一記響亮的耳光。
一直以來,國內電動汽車企業抱怨市場無法啟動的原因不外乎:補貼政策缺乏力度、電池技術不成熟、基礎設施不完善、消費者不成熟、產業環境不配套等。但唯獨沒有深刻檢討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一個可觀的數字是,中國每年需從外資進口300多億元的自動變速箱總成。
實際上,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新能源汽車業務對于某些車企而言,可能更多只是個標簽而已。電動汽車對于比亞迪而言,更重要的是可以促進品牌的影響力,從而拉動公司傳統燃料汽車的銷量,但新能源汽車卻無法成為其業績的主要驅動力。
雖然當下電動汽車產業尚未進入成熟期,無法與傳統汽車抗衡,但電動化作為未來汽車發展的方向已無異議,只是世界各國對產業化進度的估計與規劃略有不同,會結合自身的環境壓力、能源資源、產業基礎制定相應的發展戰略。無論是歐洲的碳排放指標,還是國內的燃油限值,都已經成了懸在車企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汽車企業當然不能只盤算眼前利益,僅僅覬覦政府真金白銀的補貼,抑或期待產業環境成熟,萬事俱備后再來享受“免費午餐”。比較現實的出路是,一方面專心研發核心技術需求突破,一方面依托現有技術平臺,探索商業模式推動市場發展和消費者認可,方能逐漸形成這一領域的品牌,搶占下一輪競爭的“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