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日本最引以為傲的制造業正面臨危機。家電制造業和汽車制造業正陷入泥沼。近期,夏普公司公布2014財年(截至2015年3月)財報,虧
日本最引以為傲的制造業正面臨危機。家電制造業和汽車制造業正陷入“泥沼”。近期,夏普公司公布2014財年(截至2015年3月)財報,虧損2223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15億元),這是夏普時隔1年再次遭遇凈虧損,此前夏普是日本為數不多的在盈利的企業。
日企虧損危機并非夏普一家。巨頭索尼過去一年也一直處在“破產”危機中,賣樓、裁員已經上演。今年2月,索尼宣布,2014財年全年依然虧損,這是其7年內第6次虧損。松下2月份公布,其2014財年第三財季營業利潤下滑了2.8%,由去年同期的1166億日元下滑至1133億日元。
日本的家電制造業還沒有“獲救”,汽車制造業也陷入世界最大規模的召回丑聞。豐田和日產新近再度因高田缺陷氣囊召回650萬輛汽車,這使得"高田氣囊門"的車輛召回總數超過3,000萬輛,也是迄今規模最大的汽車召回案。在豐田和日產宣布召回后,日本第三大汽車廠商本田也表示,該公司正準備宣布更多的汽車召回。這使得正在試圖“崛起”的日本制造業雪上加霜。
安倍晉三的“經濟復蘇魔力”正在煙消云散。外媒指出,安倍經濟“三支箭”近年并未見成效,若不進一步改革,日本經濟恐怕還要再次邂逅第三個“失落的十年”。
日本或陷第三個“失落十年”
日本經濟在戰后經歷了20年的高速增長:在1960?1970年經濟起飛階段年均增速超過10%;在1970?1980年代經濟增速高達7%;即便在1980年代,其4%的年均增速在發達國家中表現也非常突出。
這是日本最揚眉吐氣的歲月。介紹日本發展經驗的書擠滿了書店;連一貫驕傲的美國人也開始向日本學習。繁榮在1991年前后達到頂峰,然而,頂峰過后卻是萬丈深淵,這是人們始料未及的。
1990年代初資產泡沫破滅后,日本經濟曾陷入失落的20年。日經225指數在1989年12月寫下38916的歷史高點,然后開始長期熊市,到2003年4月,創下7831點的低點,跌幅達80%。
在此期間,日本損失的不只是股市市值,整體經濟環境變差,利率下滑、失業率上升,國內生產總值下降及停滯,人口步入高齡化。日本當時所展現的,是1930年代之后就少見的大蕭條。
而且,這種現象至今也未見改善。如今日本利率仍趨近零、銀行表現疲軟、高齡人口的現象依然存在。
安倍于2012年12月當選首相之后,誓言一改頹勢,射出“三支箭”要改善經濟。第一箭是寬松貨幣、無限制印鈔,第二箭是稅收減免及政府在基礎建設的更多支出,第三箭則是要從過度管制及保護的日本經濟上進行結構改革。
第一箭短期成效顯著,日元兌美元匯率在2012年12月時,在751日元兌1美元水準,到2014年中期,迅速跌至1001日元兌1美元附近,接著在12月又暴跌至接近1201日元兌1美元,之后就在該水平附近徘徊。這一做法已經讓日本出口得到幫助,至少短期收效。
第二箭卻完全射偏。日本沒有設法減稅來刺激經濟,反而提高消費稅,重重打擊經濟。造成日本經濟在去年第2季下挫1.9%,到第3季仍萎縮0.6%,是日本2年來第2次經濟衰退。第4季GDP終于見到正值,但也只有0.4%成長。
第三箭結構改革則完全射不出來。移民、女性的勞動力得不到妥善運用,銀行的壞帳也不見好轉。這對日本長期解決不景氣,卻是至關重要的大事。
經濟學家及暢銷書《貨幣戰爭》作者JimRickards認為,安倍經濟“三支箭”未見成效,若不進一步改革,日本恐怕還要見到第3個“失落十年”。
目前,由日本制造業PMI來看,目前又重新走弱,不但低于預期,甚至低于50的臨界值。
短期來看,日本只剩下貨幣貶值一條路,可以稍起作用避免經濟衰退。考慮到日本的通膨目標為2%,而日本也是石油進口國,日元恐怕必須貶到150兌1美元左右,才有辦法達成預定的通膨目標。
Rickards認為,日元兌美元在120時,經濟都已停滯不前,若是反向走強,不但日本經濟不振,恐怕還會拖累主要貿易國美國、中國及歐洲陷入通縮。由于已經沒有其他辦法,目前預期日元走強的機率很低,應該會愈來愈弱。
日本制造業集體遭遇滑鐵盧
與之相伴,曾經風光無限好的日企,在近年來都遭遇了各式各樣的“滑鐵盧”,日本本土成為大多數日系企業最后的退守地。作為日本制造代表的夏普、索尼、松下、東芝等知名企業都相繼出現了經營問題。
近日,夏普公司公布2014財年(截至2015年3月)財報,虧損2223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15億元),這是夏普時隔1年再次遭遇凈虧損,此前夏普是日本為數不多的在盈利的企業。
巨頭索尼,過去一年也一直處在“破產”危機中,賣樓、裁員已經上演。今年2月,索尼宣布,2014財年全年依然虧損,這是其7年內第6次虧損。
而就在今年年初,松下關閉了在華的最后一間彩電工廠。盡管松下強調今后還將以貼牌代工的方式在中國銷售松下彩電,但其中國加工廠的邊緣化已經顯現。此外,其2014財年第三財季營業利潤下滑了2.8%,由去年同期的1166億日元下滑至1133億日元。
同樣失意的還有東芝,從2015年3月起東芝電視將逐步退出海外市場,僅在日本本土制造和銷售。三洋電機則將日本最后的子公司“三洋鳥取技術解決方案公司”的所有股權轉讓給一家投資基金,曾經的家電巨頭就此畫上句號。
日本的家電制造業還沒有“獲救”,汽車制造業也陷入世界最大規模的召回丑聞。豐田和日產新近再度因高田缺陷氣囊召回650萬輛汽車,這使得"高田氣囊門"的車輛召回總數超過3,000萬輛,也是迄今規模最大的汽車召回案。在豐田和日產宣布召回后,日本第三大汽車廠商本田也表示,該公司正準備宣布更多的汽車召回。這使得正在試圖“崛起”的日本制造業雪上加霜。
業內人士指出,事實上,在當今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日本的制造企業面臨著多重夾擊的尷尬:在產業鏈上游面臨美國壓榨;在同一級別面臨韓國企業競爭;在低端市場上,日本企業還面對著和中國企業的競爭。
分析認為,以手機和電腦產業為例,東芝、索尼等日本電腦品牌被擠出全球前四名,NECPC業務則被聯想集團收購。手機方面,在蘋果改寫了家庭娛樂終端的時代,谷歌、微軟、諾基亞、三星、聯想等群雄爭霸,同樣定位于消費電子行業的韓國三星推出了GALAXY系列手機和電腦,而日本品牌卻毫無建樹。向來堅固的日本本土市場也正遭到外來品牌的侵蝕。
所謂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安倍經濟學要如何續寫下去還有待時間的考證。
最新發布的《日本藍皮書(2015)》則顯示,自2014年4月1日上調消費稅率后,日本的國內需求受到嚴重打壓,此后的經濟連續兩個季度陷入負增長;“安倍經濟學”欲借助日元貶值擴大出口、彌補內需不足的預期也宣告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