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同方收購真明麗、深圳珈偉收購品上,鴻利收購斯邁得,長方收購康銘盛,晶元收購璨圓……進入2014年,隨著LED行業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高峰期,LED照明上中下游各環節的并購浪潮此起彼伏。與此同時,木林森、歐普照明、艾比森等十多家LED照明及相關配套企業正排隊沖刺IPO,以求通過融資增強自身風險抵抗能力、快速擴大產能規模。
目前,我國的LED照明市場正處于快速發展的初級階段,市場集中度十分有限,沒有形成一批在全國范圍內具有主導市場力量、具有很強整合能力的領導品牌,上萬家檔次、區域、定位不同的LED照明企業混戰征伐。而在行業逐步由分散走向集中的過程中,一些跨界大鱷和實力廠家利用資金和技術的優勢進行大肆收購,以實現產能擴張、產品線延伸或渠道拓展。事實告訴我們:LED是一場技術與資本的游戲。
先來說說技術。LED產業鏈從上到下包括襯底、外延和芯片、封裝、應用等多個環節。與傳統照明相比,它的技術門檻高,涉及微電子、光學、熱學等多個領域。特別是上游芯片和外延片領域,集中了絕大部分的尖端核心技術,占據了整個產業鏈約70%的產值,并形成了LED專*壁壘。目前,全球LED市場由行業前五大廠商掌控,即日本的日亞化學、豐田合成、美國科銳公司、歐洲飛利浦和 歐司朗。五大廠商為了維持競爭優勢、保持自身市場份額申請了多項專*,幾乎覆蓋了原材料、設備、封裝、應用在內的整個產業鏈,它們通過專*授權和交叉授權來進行研發和生產,不僅阻礙了新進入者的產生,某種程度上也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同時,LED技術更新迭代速度加快,企業可以通過技術革新和差異化創新領跑市場。例如,很多廠家用白熾燈玻璃罩、底座等配件加上LED燈絲推出跟白熾燈一模一樣的球泡,但其雙面包裹式封裝成本很高,散熱問題也無法有效解決,飛利浦開發了單面鋸齒式封裝并獲得專*,芯片使用量減少了一半,散熱效果又大大提升,而光效又無太大影響。再如木林森,通過對芯片封裝材料進行技術革新,并申請發明和實用新型技術專*,把金線換成銅線,把純銅支架換成鐵的支架,以達到性價比最高的優勢。這樣一來,芯片的壽命從10萬小時降低到了3萬小時,但對于LED整燈系統壽命而言,并無明顯影響。因為受電源、驅動等配件的影響,目前市場上的主流LED照明產品壽命大都在三萬小時,即使用壽命十萬小時的芯片,也無法改變整燈壽命。
再來看看資本。商場上,歷來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而資本的最大力量就是讓強大者更強大,讓弱小者成為刀俎之魚,或被兼并,或自生自滅,特別是在行業整合期,資本運作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不少行業巨頭,正是因為成功利用資本手段,獲得了充足資本,在機遇期得以快速擴張,從而奠定了今天的地位。雷士照明就是照明行業里成功運用資本力量的典型例子。
而在當前的LED市場,資本運作也表現出以下幾個特點:一是不按常規出牌,不少資金實力雄厚的行業大佬,通過戰略性虧損的大手筆先期投入,使某一類產品迅速占領市場份額;二是通過收購、兼并,消除競爭對手,壯大自身;三是利用資本杠桿,通過收購等舉動向股市釋放利好消息,從而提升股價。例如,長方照明在公布收購康銘盛當天,股價升幅達9.76%(10%即漲停)。而億光照明這兩年斥巨資沖刺大陸市場,賬面上是虧損的,但此舉有效拉升了億光集團整體股價(股價已由2012年12月28日的每股38.1新臺幣上升至2014年7月4日的每股78.7新臺幣)。上市公司的獲益,并非只是銷售業績上的盈收。
而這也正是這些上市公司的高明之處了。資本市場對企業增長的不斷要求迫使企業投入更多的精力在資本運作上。試想一下,如果僅僅靠一個單子一個單子的去打,到何年何月才能做到銷售額和利潤的高速增長,甚至是連年翻番?因此,我們說,從產品、技術的競爭,到市場份額和品牌的競爭,現在LED已經逐步進入資本競爭的階段了。缺技術,可以通過“買”解決問題;缺渠道,可以通過“買”解決問題;缺品牌,還是可以通過“買”解決問題。
因此,通過并購等資本手段,企業往往能夠快速完成戰略布局,達到強化市場地位、進入新領域、完善產品結構等目的,完成傳統經營幾十年都無法達到的市場規模和影響力。
然而,資本也是一把雙刃劍,用好了可以攻城掠地,用不好反而會傷及自身,這就要求企業進行資本運作必練三項內功:一是做好自身的品牌、模式,畢竟盈利能力是企業經營、發展和資本運作的基石;二是資本需要服務于企業的發展戰略,特別是目前正處于LED品牌格局底定的關鍵時期,每走一步都對企業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因而需要企業從戰略高度進行全面布局,具有綜合考慮傳統經營和資本手段制定戰略的能力;三是與規模相符的管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