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想起一家新能源汽車上市公司高管私下說的話:“國家到底最終傾向于發展純電動汽車還是混合動力汽車,這個爭議會很大,但是在油電混合動力車領域,我國不管是汽車公司還是新能源電池公司,肯定都趕不上日本豐田了。”
讓我回想起這個情景的,是近日一則新聞。科力遠(23.00, -0.10, -0.43%)董事長、全國人大代表鐘發平在全國“兩會”上的一通話,重新把新能源汽車的純電動、混合動力之爭拉入熱門話題。這位新能源電池業的大佬說,政策應大力扶持混合動力汽車產業發展,才能有效促進汽車業的節能減排,以制造純電動車而風靡全球的特斯拉只是一場資本陰謀。
工業界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通信界的4G乃至5G產業,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產業前景遠大,而多套產業標準博弈相當復雜。在采訪完那位高管之后不久,我國出臺有關繼續扶持新能源汽車政策,明顯進一步傾斜于純電動路線,從財政補貼、多個試點城市車輛試運營情況都可以看出來。這種傾斜,正是鐘發平的不滿之處,他喊出了“油電混合在全球勢不可擋,純電動勞民傷財”的聲音,并呼吁比亞迪(50.40, -4.00, -7.35%)“回到油電混合車軌道上來,少走冤枉路,不要機械地學特斯拉”。
從技術和市場運營角度,顯然純電動和混合動力各有優勢,不然不會引起爭議,也無法進行博弈。鐘發平的話及其立場,很好理解——他正是相信混合動力所代表的趨勢,所掌管的公司才會上馬投產鎳氫混合動力汽車電池生產線,生產線投產后,更要為相關產業吶喊。
放眼全球市場,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最早大規模投入的是日本,發展得最好的也是日本。鐘發平的合作對象,便是日本豐田。從節能減排的角度,美國及歐洲國家也一直在鼓勵發展新能源汽車。正是對汽車有關二氧化碳排放指標的政策,特斯拉所代表的電動汽車公司在美國崛起——特斯拉去年首次盈利的第一大功臣其實是其他傳統車企向其購買二氧化碳排放指標,因為電動汽車是不排放二氧化碳的。
所以,站在整個行業以及國家產業高地的角度,相比鐘發平的激動話語,我很能理解國內純電動新能源汽車公司的理想。實際上,被鐘發平呼吁的比亞迪并非走純電動汽車路線,它是電動汽車起家,現在已是純電動與混合動力兩條腿走路。
那位純電動新能源汽車公司高管對我說,在汽車領域,新能源汽車是唯一被國家認為有機會彎道超車的汽車產業。我國是全球第一大汽車生產和消費國,但核心技術掌握不多。以市場換技術的策略下,國內基本是合資車企的天下。從國家層面看,早已不得不承認我國與發達國家在內燃機技術方面總是存在十年乃至二十年的差距,很難追趕上。所以,站在國家和產業政策的角度,中國汽車人總會有一些人不想像傳統汽車一樣繼續做一個跟隨者,而是走自己的路。在這些人看來,油電混合要用兩套動力系統,只是電動汽車市場不成熟階段的產物,純電動應該是終極目標,所以不如直接向純電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