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沈陽自動化研究所與遼寧電力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國內首個智能變電站全無線在線監測系統在遼寧省朝陽市何家220KV智能變電站成功投入運行。
該項目是國內首個智能變電站全無線在線監測系統,該項目采用了沈陽自動化研究所主導的WIA工業無線技術改進傳統變電站設備監測裝置,可實時監測避雷器、變壓器鐵芯、SF6氣體、母線接點溫升狀態。
智能變電站全無線在線監測系統項目是遼寧省電力有限公司科技項目,也是國家重大專項課題“面向智能電網的安全監控、輸電效率、計量及用戶交互的傳感器網絡研發與應用驗證”示范工程之一。
該項目采用了沈陽自動化研究所主導的WIA工業無線技術改進傳統變電站設備監測裝置,可實時監測避雷器、變壓器鐵芯、SF6氣體、母線接點溫升狀態。為了滿足該項目進度需求,沈陽自動化研究所智能電網課題組人員加班加點克服困難,多次赴現場調試。整套系統設備經受住了極寒天氣的考驗。
該系統的投入使用表明了WIA無線通信性能與有線通信性能相當,并可無縫接入智能變電站輔控系統,為供電局運維人員提供豐富的預測性維護信息。朝陽市供電局現場負責人對該套系統給予了充分認可,遼寧省電力有限公司總經理視察后也給予好評。該系統的應用取得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中國智能電網國家標準尚缺位,包括國家電網、南方電網都在致力于相關標準的研究編制。這種努力無可厚非,國家有關部門表示國標的誕生將綜合考慮市場多個主體的研究技術成果,可以想象,國標一旦確定,必然有一部分“不合標”者將承受損失。
目前看來,國家電網對于智能電網標準體系的研究已呈現階段性成果,日前已經發布了其歷時一年編制完成的智能電網標準體系規劃,而更加詳細的標準正在緊鑼密鼓地制定中。與此同時,南方電網也在致力于智能電網相關技術標準的研究,包括智能變電站、開關、變壓器等。但二者的標準難免有區別之處。
在設備商看來,國網此次發布智能電網標準體系,很大程度上使以往智能電網設備標準缺失的現象有所改觀。面對智能電網設備市場,更多的設備商可看到明確的規則,產品的研發制造更有針對性,技術壁壘一定程度上得以破除。
然而,至少在目前來講,這種技術標準的統一也僅限于國家電網覆蓋范圍內,南方電網的智能電網標準也在研制中,對于設備商而言,究竟走哪一條道路,還是個難做的選擇。
畢竟對于不少設備商而言,目前已對智能電網關鍵設備研發和制造投入了巨額成本,不少設備商的產品已經開始中標電網公司的智能電網示范試點項目,因此,技術標準對于設備商而言無異于市場標尺,如果最終確定的設備國家標準與設備商目前沿用的技術存在差異,那么設備商為爭市場進行技術改造的成本必將大幅攀升。
事實上,對于任何一種新技術而言,從開始的多元化技術探索到逐漸形成統一的行業或國家技術標準都需要一個過程,“成長的代價”看似難以避免,那么該如何最大程度上降低這種代價?
首先,應該加強市場主體間的互通有無。在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形成的過程中,離不開多方觀點的碰撞和溝通,而最怕這種“互通有無”被人為阻隔,設備商愿意看到清晰、透明、統一的技術標準,這也有助于市場的規范,不同市場主體對智能電網標準的理解和意見應得到綜合考慮,首先就應該進行充分溝通。
其次,統一關鍵技術的訴求。國家有關部門可以不必要在產業發展初期就制定出詳細的技術標準和規劃,畢竟條件也很難具備,但可以制定大致的技術方向和訴求原則,如此一來,把握住關鍵技術的方向,對局部技術標準的要求可以適當放寬,畢竟,幾種技術路線并存在我國電信等行業中并不鮮見。
在業內專家看來,我國智能電網標準的國家標準將會針對不止一種標準路線提煉出本質的原則性標準,因此,一定程度上容忍南方電網和國家電網在智能電網具體標準上的差異并沒有太大問題。關鍵的衡量標準在于,技術一定要是先進、有前景的。
最后,確保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我國電力系統的特殊性決定了,在電網招標采購中,設備商往往處于相對弱勢的位置,如何保證招標市場的公平公正也關系到智能電網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畢竟國內設備商之間的競爭涉及國內國外,而公平環境下的充分競爭有利于提升我國智能電網系統的綜合競爭力。
IEEE標準協會前主席:智能電網建設需全球協作
我國“十二五”規劃提出,要依托信息、控制和儲能等先進技術,推進智能電網建設。目前,我們智能電網也進入了全面建設階段,也取得了卓越成效。同時,我們在新能源的開發方面也投入了很多。但在智能電網的建設過程中,我國也遇到了一些技術挑戰及難題,對此,搜狐科學頻道采訪了IEEE標準協會2009年度 -2010年度主席, IEEE理事會公共事務主席,華為企業標準部成員Chuck Adams,他對新能源開發利用中的一些困難及解決方案作出了專業的解讀。以下為采訪實錄:
搜狐科學:在對新能源的大力開發利用的同時會遇到一系列的技術挑戰,請簡要說一下都會遇到什么樣的挑戰?哪個是最棘手的?
Chuck Adams:最突出的挑戰就是新能源接入電網的間歇性,如太陽能,風能等其它可再生能源的接入。對可再生能源可利用性的預測和維護將成為智能電網時代到來的持續需求。如自然現象中的刮風和陽光照射,它們并不一定在我們需要這些能源時能夠立刻供給。將大規模的能源存儲技術與提高的可預測性和平衡性結合起來是勢在必行的。能源的存儲將能夠提供必要的儲備和平衡。有效的將儲存的能量轉入電網傳輸系統,將分散的已存儲的可再生能源集成到一個平衡的基礎設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