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3年初,已經持續兩年之久的光伏產業調整仍在繼續,并絲毫未見轉機,業界也很難給出光伏產業快速脫離低迷期的一個預期。此時國內光伏企業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煎熬與陣痛,用生死懸于一線形容也并不為過。曾幾何時,各光伏企業間比的竟是誰虧得更少些,誰又能熬到最后?國內光伏企業生存艱難也引發了國內光伏制造業的衰退,許多國內光伏設備制造商已經瀕臨破產與停產邊緣。但光伏作為一個和國際發展高度融合的產業,國外光伏設備供應商的“命運”卻與國內大相徑庭。
從梳理光伏行業的發展脈絡可以看出,無論是其興盛之時,還是低迷之期,國外光伏設備供應商卻始終獨善其身,賺得盆滿缽滿。
2010年,在尚德全年凈虧損10億美元,英利虧損5億美元,賽維負債高達227%之時,美國一家光伏設備供應商,應用材料卻完成了當年營收從15億美元增加到25億美元的跨越,成為光伏幕后最大的“吸金王”;另一家同樣是美國企業的GTsolar,在當年表現也并不遜色,即使其2012年末宣布退出太陽能設備供應市場之后,GTsolar所產多晶硅設備份額在國內仍高達70%以上,早已將贏利納入囊中。美國應用材料公司太陽能業務負責人查爾斯·蓋伊博士曾對筆者談到光伏產能過剩問題時坦言:應用材料可以給硅片、電池片、組件每個環節提供設備。即使光伏產業鏈某個環節存在過剩,應用材料也并不會因此而深陷泥潭。
在國內光伏產業初期,光伏產品生產設備完全依靠進口是不爭的事實。進口設備的價格、服務、技術都受到國外企業的高度壟斷,國內企業為購買整套流水線,不得不花費巨額費用,且在設備維修時,也面臨多種的保密和歧視性限制,不能及時享受到服務與技術同步的升級。如今值得慶幸的是,這一現狀正在被國內光伏設備生產商所改變。
近幾年時間,國內涌現出了一批光伏設備制造企業,不僅打破了對國外高端光伏設備制造的壟斷,也快速降低了光伏產品的成本,為光伏應用的普及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我國對基礎學科研發的重視與意識還有待提升。
國內國外光伏企業之間的差距其中有重要的原因在于,國外企業多會得到來自政府方面的資金與政策支持,而國內主要靠企業自籌啟動資金,憑借自己有限的實力搶占些許市場份額,發展艱難、步履蹣跚,很難以輕裝參與到國際市場的競爭中,這其中不乏一些具備創新而且掌握部分核心技術的有志于新能源事業的企業。
試想,如果這些企業對國內新能源失去信心,那將是中國社會的一個悲哀。但不幸的是,國內相關政策正在“一刀切”地把這些優秀的企業推向一條危險之路。在示范項目、貸款融資方面,這些企業因為是“太陽能”企業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歧視。很多金融機構一聽“光伏”標簽,就會毅然決然地不予受理。就此,浙江宏業新能源董事長莫丹君也曾向筆者大倒苦水。他說從感受來講,作為一個真正想發展光伏產業的參與者是非常委屈的。在經濟好的時候,你可以被當成一個寵兒,當整個經濟不好的時候,你就是一個棄兒。企業充分利用光伏行業整合期,在德國技術路線的基礎上,自主研發出當前世界最先進的多晶硅設備產品,為國內光伏應用市場的真正啟動做好了準備,但現在卻在銀行貸款、融資上屢屢碰壁。“好產品”在產業化、規模化的道路上舉步維艱,讓人痛心不已。
當下,國內光伏企業的處境是:似乎在一夜間遭受到了各方“拋棄”,人們談“光”色變。業內不少人士分析,如果任由這種情況發展下去,后果只有一個,那就是在全世界的新能源競賽中,中國將由領跑者變為落后者。記得保利協鑫董事長朱共山在接受采訪時也曾提出的一個觀點:只有光伏裝備業的騰飛才能帶來國內新能源行業的真正騰飛,才能真正改變國內光伏市場長期看別人臉色的現狀,而現在正是國內裝備行業啟動的最佳時刻。
此刻的政府和機構應該更有遠見性,積極扶持具有核心技術型的企業,淘汰落后產能的企業,為國內新能源的發展儲備足夠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