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日前受理了首例居民光伏自發電并網申請后,天津濱海供電分公司又受理了首位居民個人賣電業務。從某種意義上看,天津受理首位居民自發電賣電,確實給眾多期待分布式能源發展獲得突破的人們帶來希望。但是,筆者認為,如果不從體制上解決目前的問題,分布式能源并網只能是曇花一現的作秀,難以持久。
分布式能源,也可稱為分布式能源系統。它指分布在用戶側的能源梯級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及資源綜合利用設施,如太陽能光伏發電、太陽能熱水器、熱電聯產、沼氣利用等,以滿足人們的熱電冷各種形式的能源需要。分布式能源作為21世紀世界走向低碳時代科學高效的用能模式,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和應用,成為全球電力行業和能源產業的重要發展方向。
雖說分布式能源有很多優越性,但在我國遲遲發展不起來。究其原因,并網難無疑是其中最大障礙。
有人將并網難歸根于我國智能電網發展滯后。電網發展方向一直放在輸電側,而非多種方式電源接入的配電側,因此存在較為突出的電網與分布式能源發展不相匹配的問題。分布式發電的頻繁啟動,可能造成電網瞬時負荷增大,給區域的網絡穩定運行造成一定的安全隱患,而目前國內的配電體系又還無法實現實時監測。分布式發電并網,可能給局部電網帶來較大沖擊,這不能不引起重視。但天津通過智能電網建設解除了技術障礙,讓個人發電上網得以解決,證明了技術的障礙是可以化解的。
然而,筆者認為,分布式能源發電并網的障礙并不只是存在于技術層面。并網難歸根到底是利益分配問題,而更難化解的是體制障礙。
首先,目前國內燃機90%是進口,另外10%國產的燃機的關鍵部件也嚴重依賴進口,這就導致分布式能源發電項目投資成本和維護費用較高,從而推高分布式能源的發電成本。而在現行電力管理體制下,電網公司出于利益考慮,不愿高價收購分布式發電,這與風電、水電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發電的遭遇相差無幾。
其次,分布式能源項目為減輕成本壓力,也完全可以借助錯時發電的方法。例如上海浦東機場分布式能源站,就是利用白天和晚上的電價差來錯時發電,減輕經營壓力。白天電網電價高達0.7元/千瓦時的時候自己發電,夜里電網電價降到0.2元/千瓦時的時候停機買電,運行幾年基本上能夠實現平均電價0.6元/千瓦時并外加制冷制熱的預想,避免虧損。可如果分布式能源系統都采取這樣的經濟方案運行,電網公司便成為“最不經濟的人”。由于擔心自己的利益受損,電網公司并網不積極也成為必然。
此外,中國的電網公司發電、配電和輸電合一。既要追求盈利最大化,又操控了壟斷的話語權,這就不可避免地會在利益驅使下阻礙分布式能源發電項目并網發電。這就是為什么包括北京南站西側分布式能源站,以及浦東機場、長沙機場、廣州大學城等大型分布式能源項目,長期不能并網,至今孤網運行的原因。
因此,分布式能源發電并網的最大障礙在于體制。雖然分布式能源的優勢,決定其前景必定光明,但分布式能源作為科學用能的一種最佳方式,要在中國真正興起,有待電力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推進,有待政策更有力的支持、各方經濟利益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