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務院日前發表聲明,透露有意任命一位北極事務特別代表,但并未具體說明任命的時間和人選。此間分析人士認為,由于美國國內一些政客持續施壓,奧巴馬政府加大了參與北極事務的力度。而隨著丹麥、日本等多國相繼設立所謂"北極大使",有關國家圍繞北極事務的博弈有升溫趨勢。
美國不斷提升參與北極事務力度
根據聲明,美國國務卿克里2月14日在分別回復兩位阿拉斯加州參議員的信函中表示,他計劃挑選一名"德高望重、才華橫溢"的高級別官員擔任美國北極事務特別代表一職,以凸顯聯邦政府對該地區的戰略重視。克里在信中強調,"在地緣政治、經濟、氣候、環境以及國家安全等關鍵問題上,北極對于美國乃至全球的戰略意義與日俱增"。他還表示,美國幾乎所有優先考慮的事項都與北極相關,美國將不斷提升參與北極事務的力度,并加強與其他國家在北極地區密切合作。
阿拉斯加州是美國唯一深入北極圈的領土,代表該州的兩位參議員貝吉克與穆考斯基雖然分屬民主黨和共和黨,但兩人在要求美國政府更加積極參與北極事務問題上持相同立場。過去兩年來,貝吉克與穆考斯基多次致函總統奧巴馬,要求盡快設置"北極大使"一職,全權處理美國的北極事務。受此壓力,克里本人已連續兩年承諾將盡快處理此事,但直至今日,美國政府仍未給出具體時間表。
不過《華盛頓郵報》等美國媒體認為,由于美國將于2015年接替加拿大擔任為期兩年的北極理事會輪值主席國,美國北極事務特別代表一職預計會在年內確定。
盡管美國政府希望提升參與北極事務的力度,但迫于國會內保守派阻撓,美國政府至今尚未批準《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美國在北極事務上是否與國際組織合作,多年來一直是美國國會內爭論的焦點。不過去年5月,奧巴馬政府頒布了美國首個"北極地區國家戰略",提出美國在北極事務上的三大工作重點是保護美國人民、國家領土主權和自然資源,以負責任的方式開采資源和保護環境,以及強化在北極開發等事務上的國際合作。此外,美國海岸警衛隊也宣布了未來10年的北極規劃,其中包括發揮該團隊的經驗和專業性,不斷拓展與各國的協作關系。
俄羅斯"不會將北極讓給任何人"
面臨著資源開發和航道開辟的雙重誘惑,俄羅斯對北極的總體立場是"寸土必爭"。如2013年底,加拿大外長貝爾德聲稱對包括北極地區在內的120萬平方千米區域擁有主權,俄聯邦委員會(議會上院)議員奇林加羅夫立即針鋒相對地指出,俄羅斯"不會將北極讓給任何人"。
對于俄羅斯近年來在北極地區采取的多種軍事舉措,俄輿論的總體看法是"恰如其分",不會導致軍事對抗。俄軍事科學院院士彼得羅夫斯基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認為,對俄羅斯而言,北極地區不存在實際軍事威脅,俄部署軍隊旨在消除未來可能發生的領土爭端威脅,而且俄在北極保持的軍事實力越強,爆發軍事沖突的可能性就越小。
俄羅斯近年來不斷加大對北極的開發力度。2012年,俄羅斯在亞馬爾半島上開采了4000多億立方米天然氣,目前正在規劃大的投資項目。北方航道通航以來,運輸量激增,已從2005年的400萬噸增至2012年的1200萬噸。2014年到2020年,俄還將斥資630億美元開發北極。
去年俄在北極地區建立了3個事故救援中心,并計劃在2015年之前再建立7個救援中心,以應對北極地區突發情況。不僅如此,今年年底前俄羅斯還將建"冰"級艦隊,籌備巡弋北部海彊,為北方航道上的過往船只提供幫助和支持。
為加強對北極主權的認識,俄羅斯加大了北極人才的教育和培養力度,投入上億盧布資金用于建設研究型高校。北方聯邦大學目前與俄羅斯地理學會等北極研究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與此同時,俄還不斷舉辦各種國際研討會,如去年9月的第三屆"北極——對話之地"國際論壇,10月的首屆北極國際媒體論壇。這些有關北極的會議在俄羅斯舉辦,本身就是俄加強北極主權教育的例證。
瑞典對北極礦業開發極為樂觀
瑞典有15%的領土位于北極圈內。作為北極國家,瑞典與北極地區有著千絲萬縷的歷史和文化聯系。近年來,隨著北極開發的升溫,瑞典政府于2011年10月發布了《瑞典北極地區戰略》,確定了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經濟開發、人文發展等3個開發北極的優先領域。
瑞典輿論對北極開發熱情很高。瑞典貿易委員會確定采礦、巡航、破冰船建造和旅游業等為瑞典北極開發的優勢領域。瑞典北極圈內的基律納鐵礦是歐洲最大的鐵礦,開采歷史上百年,積累了豐富的極地采礦經驗。在今年1月底召開的瑞典礦業年會上,北極開采成為主要議題。來自業界、學界和政府的代表們對未來數年內北極礦業開發前景極為樂觀。
在開發北極問題上,瑞典揚長避短,主張應該科研和環保先行。基于此,瑞典在2011年至2013年擔任北極理事會輪值主席國期間,在接受新觀察員國問題上態度積極。去年5月在瑞典基律納舉行的北極理事會部長會議上,中國等6個國家被接納為北極理事會正式觀察員。
北極國家期待與中國加強合作
瑞典極地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伍爾夫·何德曼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成為北極理事會觀察員非常重要。中國在極地科研和氣候變化研究方面經驗豐富,"雪龍"號科考船在南北極航行方面也積累了大量科學數據。相信中國未來會對理事會的工作作出重要貢獻。瑞典方面也期待與中國在該領域的進一步合作。
資源開采與日益繁忙的運輸導致北極地區的生態環境面臨威脅。俄新社國際項目中心副主任普什科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認為,各國應加強合作,建立北極生態災難聯合應急機制,將北極開發過程中出現生態災難的風險降至最低。普什科夫強調,北極并非某一個國家的北極,本地區存在的難題需要多國通力合作。他表示,中國在成為北極理事會正式觀察員國后,參與北極事務的機會進一步增加,因而可與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北極國家加強合作,為共同保護北極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