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在工業生產中是直接執行者,作為自動化生產重要組成部份,可以有效提高生產效率及產品質量,長遠而言,生產成本將得到有效控制。中國正處于工業化時代,機器人應用將為中國制造揭開變革大幕。
一直以來,中國被世界各國視為是勞動力廉價的“加工工廠”!爸袊圃臁币惨幌蛲谥械投思夹g制造業的行列。能否撕掉“廉價勞動力加工工廠”的標簽,是中國制造業未來發展的關鍵所在,國內市場對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制造”需求越來越迫切。
機器人技術的進步,使中國制造改進生產線、實現更大程度自動化成為可能,大家都在期待:機器人可以為中國制造帶來升級潛力,延續人口紅利消失后中國生產的低成本競爭優勢,從而為中國制造的長期繁榮積累更多資本。
事實上,作為機器人主體,行業前景的明朗化,已在悄然吸引著大量企業魚貫而入。最好的印證便直接反映在機器人的銷量上。2011年,中國市場被稱為工業機器人增長的爆發年——這一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售量達22577臺,較2010年實現了50.7%的增長。
機器人衡量一國自動化 中國提升空間大
在國際上,汽車行業平均每萬名工人擁有500臺機器人,有的甚至上千臺,基本上每20人就有一臺機器人。而中國制造業的產值居世界第一,但是整個制造業使用機器人的數量,僅僅是世界發達國家的十分之一,即使汽車行業也不過平均每萬名工人僅有50臺機器人。歷來,制造業的發展往往與國家自動化水平不無關聯。而衡量一個國家自動化水平的基準,正是機器人密度。
很多專家預測,中國在2014年前后會進入劉易斯拐點,其中的顯著影響是,人口紅利的消失會使自動化水平大幅提高,對機械自動化生產的需求會在今后幾年大規模增長。
有鑒于此,“十二五”是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關鍵期,市場需求將呈現井噴式發展,明年我國或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到2015年,全國工業機器人的產業規模有望超過萬億元。
在未來,機器人的應用將會從高端產業、特種行業向一些低端產業普及,例如建筑、紡織等。而越來越多的企業也將會把機器人引入日常的生產、加工中來。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用工荒等問題的出現,工業機器人取代人工已經成為大勢所趨,一個新的制造業時代已經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