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艱難起步到摸索前行,從十年騰飛從“緊急剎車”,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演繹出一臺跌宕起伏的精彩大戲。
有人曾對工程機械行業發展現狀做個這樣的調查,結果用下面的四句話來概括:
一方面強調市場需求下滑,一方面又長期無視參與度低位徘徊的現狀;
一方面強調債權壓力大,一方面又不重視風險的管控和債權事件的處理;
一方面強調競品戰斗力強,一方面又不去研究競品的具體策略和戰術;
一方面羨慕業內優秀品牌,一方面又不愿認真學習先進經驗并付諸實踐。
產能過剩、應收賬款居高不下,深陷低產能重復建設的泥潭無法自拔,銷量下滑,利潤變薄,如此惡疾纏身的中國工程機械企業還有沒有機會令世界驚艷?答案是肯定的。
工程機械要擺脫目前的困境,成功轉型,須做到以下幾點:
不斷創新產品
工程機械行業經過“七五”至“十一五”幾個五年規劃的發展,行業技術改造和引進取得巨大成績。行業打造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名牌產品,在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上與國際知名品牌形成了競爭格局。
高端的起重機裝備年銷售收入比例進一步增加。近年來,以徐工集團、中聯重科、三一集團等為代表的本土企業,紛紛推出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大噸位履帶及全地面起重機產品,并且徐工、三一、中聯研制的全球領先的3600噸、3200噸履帶式起重機產品以及1200噸、2000噸級全地面起重機,分別成功應用于核電工程中起重要求最大的反應堆穹頂吊裝、石化行業最重的加氫裂化反應器的吊裝及海洋、風電、軍工等項目的施工。
完整行業體系
目前,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已具備了相當的規模和技術水平,能生產出接近和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產品,并出現了在國際上享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行業基本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除特種大型的工程機械外,能夠生產國內工程建設所需要的二十大類產品、280多個系列、1700多個品種、4000多個規格。特別是近十年來,行業產品中的電梯、旋挖鉆機、混凝土泵車與攪拌樓、全斷面掘進機、輪式起重機等重大技術裝備迅猛增長。有些產品,如盾構機、旋挖鉆機、大型工程起重機、大型混凝土箱梁的預制、運輸、吊裝等設備出現了超常規發展速度,成為工程機械發展過程中新的經濟增長點。
進出口由逆差轉為順差。從“十一五”期間開始,我國工程機械進出口出現了由逆差轉向順差的大轉折。2005年,我國工程機械產品進口額為30.64億美元,出口額為29.4億美元,行業產品進出口貿易開始由逆差轉向基本持平。到2008年,行業首次出現貿易順差74.06億美元。至2012年,我國工程機械進出口貿易額為243.12億美元,其中出口金額為186.2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4.5%,貿易順差達到129.29億美元,比上年同期擴大57.52億美元。創造了歷史新高。目前,中國已成為北美和歐盟之外最重要的工程機械市場,其中裝載機、挖掘機、推土機等部分產品,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市場。
工程機械行業“寒冬”說法見仁見智,經濟改革也確有其事,工程機械企業適應了以往的快速增長,順風順水,但若把握好眼下危機中的機遇,定能夠以一種嶄新的姿態登上國際舞臺,讓世界為中國制造而驚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