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過半市場留給中國
中國與歐盟終于就光伏貿易爭端達成解決方案。8月2日,歐盟委員會宣布已正式批準中歐光伏貿易爭端的“價格承諾”協議,協議于8月6日起正式實施,有效期至2015年年底。也就是說,今后中國出口到歐洲市場的光伏產品,必須按照商量好的價格進行交易。
幾天前,中國商務部官網就發布消息,稱中歐雙方已就中國輸歐光伏產品貿易爭端達成“價格承諾”。中歐雙方承諾對歐出口光伏組件價格可能定在每瓦0.55歐元到0.57歐元之間。今年6月初,歐盟委員會宣布,歐盟從6月6日起對產自中國的光伏產品征收11.8%的臨時反傾銷稅,如果歐中雙方未能在8月6日前達成妥協方案,反傾銷稅率將升至47.6%。
業內人士表示,此番“價格承諾”體現了中方絕大多數企業的意愿,中國光伏產品在雙方協商達成的貿易安排下,將繼續對歐盟出口,并保持合理市場份額。
“大多數中國企業對此表示滿意,總體來說光伏行業能保持住在歐盟60%的市場份額。”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法律部主任陳惠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出口數量的配額如何在國內企業中分配還在研究階段。
而有企業負責人認為,此次和解甚至將歐盟八、九成的市場份額都留給了中國。
針對中國每年對歐光伏出口的配額上限可能為7吉瓦/年,晶科能源全球品牌總監錢晶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分析:“根據我們的預測,今年乃至明年,歐洲光伏市場的整體需求也只有8吉瓦~9吉瓦/年。因此,此番‘價格承諾’若分給中國7吉瓦/年,相當于將80%~90%的市場份額留給中國。”
配額如何分配,是目前國內企業最關心的話題。業內人士表示,最大的可能就是大廠拿到大部分的配額,小企業頂多分得一杯羹,接下來的日子會很不好過。
新興市場機會顯現
更多的國內光伏企業將希望寄托于新興市場。業內一致認為,東南亞、非洲、中東等地區未來幾年內的光伏裝機容量都將呈現快速增長狀態。如今,新興市場的貢獻率已由前年的2%提升至2012年的近10%。
市場咨詢機構IHS高級分析師表示,今年中國光伏組件的需求量將會達到7~8吉瓦,而日本和美國市場的出貨量將分別達到3~3.5吉瓦和2吉瓦。
核心技術、市場兩頭在外的光伏產業現狀并不利于國內光伏行業的健康發展。直至去年,在歐盟“雙反”的倒逼下,國內企業才真正意識到擺脫這一困局的重要性,在紛紛開辟新興市場的同時,將業務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
近日,浙江正泰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在羅馬尼亞的4家光伏電站開始并網發電,并購買海外投資保險,在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泰國、南非、印度、韓國等多個國家和新興市場廣建光伏電站。
和正泰的做法相同,位于福建泉州的陽光大地新能源有限公司也已經開始了戰略調整。目前,該公司主要出口中東、南亞、南美等區域,降低了對歐美市場的依存度,其歐美市場份額已從2011年的70%降至當前的25%。
在新興市場中,發展最為迅猛的非日本莫屬。在2012年第四季度的國際光伏市場中,中國光伏企業對日本市場的組件出貨量環比翻番,接近40萬千瓦,日本市場的重要程度僅次于德國。
根據光伏市場研究機構Solarzoom行情中心數據統計,2012年度,無錫尚德以近1億美元的組件銷售收入在日本市場拔得頭籌,晶澳太陽能有限公司緊隨其后,組件銷售收入近7000萬美元,成為日本市場最引人注目的品牌之一。
阿特斯陽光電力一季度財報顯示,阿特斯組件出貨量達到了2.63億美元,其中亞洲市場占比為57.4%,歐洲則不到25%。阿特斯表示,公司業務提振歸功于在利潤豐厚的日本市場的擴張。
避免貿易戰即是雙贏
中歐雙方就光伏產品貿易爭端達成“價格承諾”協議,意味著中歐貿易史上涉案金額最大的貿易摩擦終于“峰回路轉”。對此,一些歐洲光伏產業的相關人士表示,協議的達成傳遞出中歐解決爭端的積極信號。對此,國際輿論也普遍關注并給予積極評價,認為此舉意義重大。
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成員丹尼爾·卡斯帕瑞對《人民日報》記者表示,中歐之間一天的貿易量就超過10億歐元,不愿看到中歐互揮大棒。歐洲國際政治經濟中心主任埃里克松說,6月以來,光伏案的事態進展,讓歐委會已無退路。一旦讓步,既丟面子又可能被主控企業告到歐洲法院,而現在終于達成協議了。
德新社稱,這個解決方案避免了貿易戰的升級。德國經濟部長勒斯勒爾7月27日在柏林對中歐達成解決方案表示歡迎,他說:“現在已有一個妥協方案是件好事。”
路透社報道也稱,中歐達成協議避免了貿易爭端升級。中國光伏產品在歐洲很有市場,歐盟也不愿意失去在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生意。
就在中歐雙方通過談判就光伏貿易爭端達成解決方案后,中國商務部發言人沈丹陽公開表示,歐盟是中國光伏產品最大的出口市場,通過對話與磋商解決光伏貿易摩擦,有助于維持一個開放、合作、穩定、持續發展的中歐經貿關系,符合雙方共同利益。